当前位置:首页 > 学者视点
黄汉权: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8日 信息来源: 经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要系统全局考虑,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向实体经济集聚组合、协同发力的要素配置,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切实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5%,创造了大国经济体连续保持30多年高增长的奇迹,成绩世界公认。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这个转变,需要闯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关”。如果这“三关”跨过去了,我国经济就会迈向新台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反之则会面临较大挑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三关”的迫切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是由多个子体系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与以往不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打破了传统以一二三产业划分产业体系的做法,从实体经济和要素投入关系的角度赋予产业体系新的内涵,把产业体系从以往的三产领域,拓展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这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变化对我国产业体系做出的新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从理论上看,这一论述体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生产函数模型,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劳动和技术,其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其配置直接影响创新效率。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产业体系的新论述,强调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要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要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观点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是一致的。

从实践看,这个论述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区分开来,强调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要重点投入到实体经济上,同时要求注重要素优化配置以达到有效组合和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对近年来我国经济“脱实向虚”、实体经济与金融和房地产发展失衡、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等突出问题的回应,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论述背后的“四个协同”存在严谨的逻辑关系: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根基,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代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把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组合起来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个不协同”制约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我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之间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现象,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撑,缺资金、缺人才、缺科技“三缺”问题突出,陷入成本高企、结构失衡、转型困难等困境。

一是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支撑能力不足。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不仅逐步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推动了我国产业不断升级。但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发展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分配不合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足、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二是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脱节。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关系,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但是,近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出现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一方面,社会中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或流向房地产,导致金融、房地产业快速膨胀和过度投机行为,造成金融、房地产“虚假繁荣”;另一方面,受回报收益率低、资产抵押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需要的资金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有效支持,致使实体经济发展困难。

三是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中国的劳动者总体素质较高而且能吃苦,这已被世界所公认。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专业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和“高精尖”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脱节等问题逐步凸显,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面临人才瓶颈制约。

四是金融、人才与科技创新协调性不强。当前,我国存在的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的“三大失衡”,与实体经济领域低端产能过剩和虚拟经济领域流动性过剩有较大关系。由于产能过剩,实体经济回报率低,资本不愿进入,只能在金融、房地产领域乱窜。科技创新可以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能,提高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解决中低端产能过剩和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以减少金融领域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由于金融、人才与科技创新三者之间发展不协调、传导机制不畅,科技创新得不到金融和人才的有力支持。有分析表明,优秀人才大量流向金融行业,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部门搞科技创新的比例很低。

可见,目前我国无论在实体经济和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的协调性方面,还是在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都还没有形成有效组合、协同合力的发展格局。

优化向实体经济集聚发力的要素配置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这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动力。

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实体经济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增加实体经济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着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力。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系统打造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体现国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技创新基地,在能源、生命、粒子物理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一批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大力推动“双创”升级,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支持广大中小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孵化培育“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企业。

三要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深化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特别是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金融服务业态和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满足具有“轻资产”特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对小微企业、大学生创业就业等的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对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项目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发展。

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筑牢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无论是发展实体经济,还是加大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金融,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开发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一是聚焦“高精尖缺”领域,选拔和培养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培育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企业家。四是紧贴高质量发展需求,大量培养掌握精密制造技术的工程师和工匠人才。

五要加快构建促进四个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审慎包容的创新生态,推动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大厦。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服务企业,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大幅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切实打破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竞争倒逼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四是完善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加大侵权者违规成本。五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推动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向优质产能、优秀企业流动。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
相关信息
田杰棠:以创新为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伟: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吕薇:以创新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简新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胡鞍钢、张新: 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战略目标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